十一月。
冬月的关中平原。
草枯叶黄,显现出几分萧瑟。
渭河两岸的地里,却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
这是播种月余,已经出苗的冬小麦。
在朝廷大力推行下,北方越来越多的土地改种冬小麦。
十月左右播种,来年五月前后成熟。
收获后。
同一块地,还能种一茬豆类作物。
豆类,在南北朝时期,是除粟、麦、稻之外的重要主食。
初时,豆子都是煮熟后直接食用。
贫困百姓也采摘豆类的嫩叶和主食搭配着吃。
自从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发明点卤制豆腐后。
豆制品开始源源不断地衍生出来。
豆腐,干豆腐,油豆腐,豆皮,千张,豆筋,霉豆腐,腐竹……
在宇文衍的带动下。
豆浆配油条,以及豆腐脑加卤子或糖作早餐的吃法流行开来。
使得豆类的市价直逼粟米的价格。
能多收获一茬作物,自耕农也乐见其成。
这茬豆类,朝廷是不收取田税的。
也就是说,所有收成归农户自由支配。
可作存粮,也可出售换钱。
宇文衍推行”开荒减税,休养生息“的策令。
让神州大地的百姓,获得宝贵的喘息时间。
大部分自耕农摆脱饥饿,能够吃上一口饱饭,生活水平大有改观。
今年的棉花收成比往年翻了数倍。
除了朝廷军需特供。
棉制品开始在民间兴起。
棉花脱籽机和弹棉弓的制作工艺及相关技术全面开放。
任何机械,工艺,技术,只有在大量的实际应用中,才能快速发展,并推动产业升级。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很多商业点子在西方萌芽。
却在华夏大地大放异彩。
因为一个行业想要发展壮大,需要大规模的应用市场。
棉花的出现。
必然会带动纺织,染色,裁制的发展。
同时。
促进脱籽机,纺线机,织布机等生产工具的技术革新。
棉布的普及,将给大周百姓带来服饰上的提升。
这种提升体现在质量和舒适度上。
相比粗麻布,棉布无疑就是百姓心目中的绫罗绸缎。
以前,宇文衍希望全天下人都能吃上肉。
现如今。
又多了一样,希望所有百姓都能穿上棉布衣裳。
另外。
农学馆从天元四年开始培育橄榄苗子。
六年以来,不断从西域胡商手中收购橄榄果。
已经培育出数十万株苗子。
最早的几批。
移栽到了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河北,山东等地试种。
几年下来,有的长势还行,也有部分没有存活。
后来。
宇文衍让农学馆在陇南之地开垦了一个树苗培育基地。
这里与极西的罗马之地同纬度,是橄榄树生长的天选之所。
在后世。
陇南出产的橄榄油超越了地中海的品质,荣获金奖。
宇文衍准备把陇南打造成橄榄树之乡。
如果能够成功,无疑给当地百姓开辟了一条致富道路。
那也是功德无量啊。
农学馆的温室大棚种植技术也有所发展。
培植出的反季节蔬菜种类有所增加。
其中宇文衍最中意的就是胡瓜,也就是后世的黄瓜。
试想,大冬天的。
外面冰天雪地,寒气逼人。
殿内暖哄哄的。
烫上一壶美酒,来上一盘“拍黄瓜”,一碟酱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