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怯于私斗,勇于公战的汉人,开始占领中西亚!
半个月后,中都的科举考试正式开始。
汉人是最为重视教育的民族。
赵朔在山东、河北实行均田制和府兵制已经七年了,百姓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自然开始注重对子弟的教育。
武的方面,各大城池内武馆林立,教的不是什么拳绣腿,而是骑马射箭厮杀的本事。
废话,谁不知道府兵可以免税
谁不知道,八旗兵的优厚待遇
勤练武艺,先成为府兵,后成为八旗兵,就是普通百姓最清晰可见的阶级跃升路线。
赵朔麾下伤残或者年老退役的蒙古将士、八旗将士最受欢迎,其次就是原金国的退役老兵,就连南边宋国的老兵都过来分一杯羹。
村里虽然武馆甚少,但是有府兵。府兵忙时务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训练这些府兵的,自然是赵朔麾下的正规八旗军。这些府兵学了战阵厮杀的本事,闲暇时也会教村里的孩童、少年们,顺便收取一定的费用贴补家用。
西征将士们回来后,更是掀起了一阵习武的热潮,连马匹的价格都骤然陡增两成、
当然了,这马匹价格上涨的风潮,很快就平息下去了。
赵朔的抚桓昌三州战马的数量已经恢复旧观,足足有八十余万匹马。赵朔直接将十万匹马向山东、河北发卖,这两个省的马价应声而落。只是边境还需要加强巡逻,严禁有人向金国走私战马。
总而言之,河北、山东二地现在习武成风,无论是选为府兵,还是从府兵选为八旗兵都越发严格。
这也是赵朔移民甚是容易的原因之一。
没办法,太卷了,连当上府兵都那么难,何况成为八旗兵,去域外建功立业发大财倒是移民,只要家中有青壮就行。第一批移民没选上,这不是还有后来几批吗?
到了西方之后,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日常生活,都会比家乡强上许多。
文的方面,河北山东的百姓也不会轻忽。
只要考中就有官做,光宗耀祖,对于家境富裕却身体素质不强的人是很有吸引力的。
而且,赵朔的科举与以往的科举不同,不需要皓首穷经地读什么四书五经。
第一次科举时一切从简,只是考了策论和数学。
第二次科举加了历史。“欲亡其族,先灭其史”,历史的意义无论形容都不为过。
以后的几年的科举考试,也都是考这三项科目。其中,策论的分数占四成,数学和历史各占三成。
不用皓首穷经地寻章摘句,老师的作用降低了许多,平民子弟更容易脱颖而出。
再加上赵朔的科举,没有什么府试、县试,只有一场在中都城内只要交了报名费就可以参加的科举考试,平民子弟就更容易脱颖而出了。
这次参加科举的考试的人数,达到了史无前例的两万三千人。
“什么驸马要录用两千人”
耶律楚材听到赵朔给出的数字后,满脸的不可置信之色,道:“这……这也太多了吧我们第一场科举,才录取了三百多人。虽然您的封国内官缺甚多,但也用不着这么多人吧”
赵朔却微微摇头,道:“两千人并不多。其实,至少十年内,我准备以后每次科举,都录取大概这个数字。“
“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多的官位,给他们坐”
虽然赵朔新得的地盘,比河北要大上十倍。但是,人口连河北的五倍都到不了。
耶律楚材并不认为,需要这么多的官员。
赵朔却道:“不能做官,可以做小吏。这次我准备对麾下的官员,做一下大规模的调整。原本七品县令,如果愿意到新土为官,可以为知府。原本的县尉,如果愿意到新土为官,可以任县令,或者任府里的司马。”
“空出来的官位,逐级进行提拔。最后腾出来的那些小吏的位置,就给那些科举得中的士人来做。如果这些士人愿意去新土为官,那就比中土为官的同年高一个等级。”
“只要在新土为官吏五年,就可以申请调回中原。不过,我估计愿意申请调回来的并不多。新土缺的官吏多了,升迁的速度比中原快得多。调到中原后,可就没这种好事了。”
“当然了,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对这次科举对于前一百名,我们还是要给予一定的优待的。他们如果愿意在新土为官,同第一次科举一样,担任新土的县令和县尉,或者府一级的七品以上官员。”
“以后再举行科举,这种优待的名额会越来越少。到了最后,我的封国内,没有什么官和吏的区别。考中之后只能担任基层小吏,然后再凭本事升迁。”
“说穿了,我为了保证公平,所考的科目跟日常治政关系不大。不经过一定的历练,如何能掌管一县、一府或者一州之地还是从小吏做起,一步步升迁为好。”
耶律楚材眼前一亮,道:“驸马的意思是,在您的封国,并无官吏之分小吏做的好了,也能成为官员而且到了最后,所有的朝廷官员,都从小吏里面选”
“可以这么说。你以为如何”
“驸马英明!”
耶律楚材治政多年,当然知道,科举选出来的人才,未必就有世家子弟没有考中的人才强。很简单的道理,世家子弟从小耳濡目染,知道如何管理下属,如何处理公文,官府具体是怎样运作的。
而科举选出的人智力倒是够了,但没有这些实务的历练就登上高位,无论对他们自己还是对朝廷都不是什么好事。
但为了保证科举的公平性,只能这么考。
没想到,赵朔大刀阔斧,直接取消了官吏之分,定下了官吏一体的总原则。
原本无论宋国还是金国,官和吏都是分开的。官员凭借科举产生,吏员就基本是家传了,他们在当地的势力盘根错节。
不怕县官,就怕现管,其间不知产生多少情弊,甚至架空朝廷派来的流官。
赵朔麾下的小吏,大多是为蒙古立过功劳的人担任,时间尚短,还算清廉。但天长日久,未必不会像金宋那样堕落下去。
现在直接官吏一体,小吏也得从科举得中的人里面选,就既解决了当地吏员盘根错节的问题,又解决了科举考中的人实际历练缺乏的问题。
考中只是第一步,还得在实务中表现出色,才能高官得坐。
而且,不愁读书人有多少不满。
因为科举得中的总人数增加了至少十倍!
原本通过科举很难考中的,现在却能得中了,有个小吏的官做,起码能养家了不是
做了小吏后,再兢兢业业,展现才能,慢慢往上爬嘛。比之前考上几十年,即便考中了也没多长时间好活,甚至是做一辈子废物不是强的太多
如果那些名列前茅的人不满,其他读书人喷也能喷死他们!
显而易见,光凭这一手,赵朔就能得到多数读书人的支持。
又十日后,这场科举开始放榜了。
元好问高中头名,和九十九名新科进士一起,得到了赵朔的接见。
作为新科状元,他代表众士子向赵朔献上了一首诗:“域外山高去天尺,汉家弦声雷破壁。九州之外更九州,海色澄清映北极。幽并豪杰喜功名,咄嗟顾盻风云生。今年肘后印如斗,过眼已觉天下平。””
这首诗既体现了大蒙古国的丰功伟绩,又表明了北地汉人为赵朔效力的决心,而且文采斐然,一时间轰传天下。
元好问也被任命为呼罗珊行省伊斯法扬县的县令。
此县是呼罗珊第一大县,既处于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上,又农业发达,算是极为重用了。
赵朔明白,人家元好问不但确实聪明,诗词写的好,而且颇有治政之能。
在历史记载中,元好问治理南阳县不过三年,结果河南志书称他“知南阳县,善政尤著”。《南阳县志》记载:“南阳大县,兵民十余万,(元好问)帅府令镇抚,甚存威惠”。
只是元好问时运不济,金国灭亡后,作为金国的官员被蒙古军编管,没有做官的机会。
等蒙古对元好问的限制变松,元好问已经年纪大了,也就不愿意继续出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