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城系由宇文恺、高颎主持设计。
名所为取为“大兴”,是因杨坚在北周时,曾被封为大兴郡公。
整个城市的布置,遵循《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的礼制,采用中轴对称、棋盘式的布局,全城呈规则长方形,东西近二十里,南北十七八里,周长七十余里,面积为汉长安城的两倍多,由皇帝居所的宫城、官署区的皇城、居民区的外郭城三部分组成。
宫城在最北正中,南为皇城,宫城、皇城间隔着一条东西向的街,有门相通。
皇城、宫城外之东、西、南,是外郭城。
外郭城内街巷整齐划一,南北向大街十一条,东西向大街十四条,形成一百零八个里坊。而所有的街道中,南北走向的朱雀大街是中轴,两侧对称分布。朱雀大街东侧的各坊,统称为大兴县,西侧的各坊,统称为长安县。——亦即大兴城的外郭城,其实是由两个县组成。
两县各有一个集市,分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向。东边的市称为“都会”,西侧的称为“利人”。
外郭城的城墙高大,为夯土版筑,最宽处达十二米,高亦十余米。绕城为宽九米、深四米的城壕。城北是大兴苑,为皇帝的游猎区;东、西、南三面各开三处城门。
城西的三座城门,由北而南,各是开远门、金光门、延平门。
金光门、开远门比较靠北。
开远门最北边,由此门进入的话,经过几个外郭城的里坊,可以到达宫城与皇城相接处的西面,——却这开远门,在原本时空,隋入唐后,唐曾在此门外立过一个鼎鼎大名於后世的石碑,便即“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之此碑,碑文内容为虞世南所书,乃去丝绸之路的商贾旅人和前往安西北庭都护府的军队都需要经过这里,故置此碑。当然,现下尚无此碑。
从金光门入城的话,亦是穿过外郭城的里坊,并经过南面的利人市,可到达皇城的南边正面。
打着“秦国公”旗帜的这队骑士,所簇拥之人,正是李渊的次子,虚岁刚刚二十的李世民。
李世民眉宇间透着英气,未有着甲,穿着利索的袍服,腰间悬剑,马上放置着弓箭、箭囊,端坐马背之上,神情从容不迫。随行骑士个个铠甲鲜明,队列整齐,彰显出训练有素的风采。
一行人自金光门而入。
守门的唐卒早得到了提前的通知,已驱散了百姓,挺身持矛,列队恭候。李世民不以身份自傲,虽然没有下马,但点头回礼。穿过城门,用后世的计长单位,进城便是宽达百米的金光门大街。道旁槐树的新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前导骑士扬起手中的旗帜,引领着队伍缓缓前行。
尽管是战乱年间,大兴城毕竟是隋室的都城,民口众多,开皇年间已有五六十万口,而且李渊得此城,并未经过激战,去年十月围城,十一月初九发起总攻,一战就得了此城,又入城后,他“与民约法十二条,悉除隋苛禁”,除杀隋右翊卫将军阴世师、京兆郡丞骨仪等,其余一无所问,对城内的破坏不大,故金光门大街上,来往的汉胡百姓甚多,熙熙攘攘。
见得这队骑兵入城,街上的百姓们纷纷让开,或驻足观望,目光中流露出敬畏与好奇。
行过一个里坊,前方一座高大的牌坊,上书“利人市”三字。这里便是城西的市集利人市了。
利人市南北长千余米,东西宽近千米,内设有二百二十行商铺。
李世民马过市门口时,往里张望了眼。见得市内固比不上太平时节的热闹,然亦商贩云集,人群摩肩接踵,不仅有汉人的商贩,还有西域胡商,操着各色语言,叫卖声音喧嚣。
他暗自思忖,战乱未平,但因李渊宽政,至少大兴城的民生已显复苏之象,这倒是好事。
却正思量间,街角忽然传来骚动,几个索头挟弓的突厥骑兵簇拥着一辆毡车驶过,车轮碾过牛粪、骆驼粪,扬起阵阵尘雾。车帘被风掀开一角,露出里面坐着的汉人女子,头戴羃?,面纱下隐约可见高髻,却也不知是何身份,不知是被这几个突厥骑兵抢来的?抑或怎么样?
突厥骑兵神情倨傲,驱车疾驰,引得路人侧目。
李世民眉头微皱,前时听说突厥遣了使者来谒李渊,未料竟如此张扬。
他忍住了冲动,没有去过问这几个突厥骑兵,暗将此事记了下来,目前还不能与突厥人翻脸,只能权且忍耐,然泱泱大国,岂能任由索虏嚣张?且等扫平天下,再与突厥计较。
过了利人市,再过南边的普宁坊等几个里坊,即至金光门大街与朱雀大街的相汇处。——普宁坊中,入唐后建了一个寺庙,名为弘福寺,即原本时空玄奘取经回来后的译经之地。
朱雀大街正对着的,便是皇城的正门朱雀门。整个大兴城的南北中轴线,以朱雀大街为主干,南起外郭城南门明德门,北至皇城南门朱雀门,最北到宫城南门承天门。
却这朱雀大街又称天门街,简称天街,街面更为宽阔,车马行人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