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站在咸阳宫的大殿之上,望着殿下神色凝重的群臣,心中暗自思索着破局之策。如今内有起义军声势浩大,外有匈奴虎视眈眈,大秦帝国仿佛置身于惊涛骇浪之中,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但林宇心中清楚,越是在这种危急关头,越不能慌乱,必须冷静地分析局势,找出敌人的破绽。
就在这时,一名侍卫匆匆走进大殿,向林宇呈上一封密信。林宇打开密信,脸色微微一变,随即又恢复了镇定。他将密信递给身旁的李斯,李斯看完后,同样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原来,这封密信是潜伏在匈奴内部的一名细作传来的。信中称,匈奴内部并非铁板一块,由于单于为了制造火炮,大肆征用草原上的物资和人力,引起了不少部落的不满。一些部落首领暗中商议,想要脱离单于的控制,自立门户。这一消息,无疑为林宇提供了一个破局的契机。
林宇沉思片刻,决定利用匈奴内部的矛盾,分化瓦解他们的势力。他立即召集了几位心腹谋士,商讨具体的行动计划。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他们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计策。
首先,林宇派出使者,秘密前往那些对单于不满的部落,向他们表达大秦的友好之意,并承诺只要他们愿意与大秦合作,共同对抗单于,大秦将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和支持。同时,林宇还让使者向这些部落透露,大秦已经研制出了更为强大的“破晓神炮”,匈奴根本不是对手,继续跟随单于,只会让他们的部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与此同时,林宇命令蒙恬在北方边境采取更加积极的防御策略。他让蒙恬派出小股部队,不断骚扰匈奴的营地,破坏他们的补给线,消耗他们的有生力量。同时,利用“破晓神炮”的超远射程,对匈奴的重要据点进行精确打击,让匈奴军队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不敢轻易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在国内,林宇加大了对起义军的政治攻势。他亲自撰写了一份诏书,向天下百姓阐明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和改革措施,表达了自己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他还宣布,将对那些主动放下武器、归降朝廷的起义军将士既往不咎,给予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
为了增强诏书的说服力,林宇挑选了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臣和名士,组成了宣讲团,前往各地向百姓宣传诏书的内容。这些老臣和名士凭借着自己的威望和口才,赢得了不少百姓的信任和支持。一些起义军将士在听到诏书的内容后,开始动摇了,他们纷纷与朝廷的劝降队伍接触,表达了归降的意愿。
然而,项羽等一些实力较强的起义军首领,依旧不为所动。他们认为,林宇的诏书只是为了分化起义军而采取的缓兵之计,根本不值得相信。他们继续率领起义军与秦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双方在战场上互有胜负,局势依旧十分胶着。
面对这种情况,林宇决定改变策略。他命令负责镇压起义军的将领们,暂时停止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转而采取围困和消耗的战术。他们将起义军的营地团团围住,切断他们的补给线和退路,让他们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同时,利用“破晓神炮”对起义军的营地进行间歇性的炮击,打乱他们的部署,消磨他们的士气。